Sihai Ye: “My wish: bring the great love of organ donation to my hometown.”

大理,一个让不少旅行者向往的天堂,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,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。“ 苍山月隐浮云绕,洱海风清碧浪涟。”  苍山和洱海,承载了无数人心中的 “诗歌”和“远方”。这里,也是叶四海医生的家。

她的远方

叶四海是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一名普通的主治医生。

2017年的夏天,她遇到了一群 “ 特别人类 ”。这是一次在昆明举行的器官捐献培训。传道的种子就在培训结束的那天,在叶医生的血液里生根发芽。

201832

大理实现了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

叶医生把捐献的大爱,带到了陪伴她成长的家乡。

回忆中的她

2017年,笔者回忆,那天在从培训基地回到昆明市区的大巴上,坐一旁的就是叶四海医生。

表面的内敛未能掩盖叶医生喜欢和朋友分享喜悦的性格。身为“云南东道主”,她和笔者一路分享“云南”,她们聊生活,聊工作, 聊小时候,聊大理,聊美食。她和朋友经常用摄像头记录云南的美,各样的民族风俗民情。第二天笔者要去大理旅游,叶老师还操心如何帮伙伴制定旅游攻略和行程安排。

除了生活,她们还谈到了“器官捐献”。回顾这周培训的收获,叶医生滔滔不绝。这当中,看到她对未来的思考。 “我们那里还没有过捐献,当地有风俗习惯,我们尊重这些风俗,但要让家乡的人民接受器官捐献,真的很难。 叶老师当时感慨,想在大理开展捐献其实无比困难,对于外来病人的家属,这也许还有些可能。第二是她希望得到领导和身边同事的支持。路途好比长征,困难重重。

别缺尝试的勇气

时间证明了困难并没有消退叶医生致力推动捐献的心。

此后,叶老师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频繁发布与捐献的正能量。

一看到群上有捐献的报道,她便转发。求知的欲望促使叶医生积极报读昆明学院器官捐献研究生(KeTLOD课程,在导师指导下,努力学习器官捐献专业知识。

叶医生的朋友圈,满屏捐献正能量

从不可能到大理首例的器官捐献

201831日,叶医生和科里的同事正全力救治一位重症患者。然而,她们的努力无法改变不可逆的脑损伤导致患者死亡的这个事实。面对家属的悲伤,同事们的无奈,或许“器官捐献”是给与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另一种安慰。

201832日,叶医生和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OPO周志刚老师,王俊玲老师,以及红十字会的协调员联合组织了家属访谈。据柏凌老师的回忆,“ 这次是我们遇到的家属人数最多的一次谈话,整个房间里有20位家属在听我们介绍器官捐献”。参与谈话的有家属的直系亲属及所有兄弟姐妹等旁系亲属,包括村委会领导干部。对于这样的“大场面”,不仅是首次尝试的叶医生,甚至是经验丰富的捐献协调员也会超级紧张。尽管如此,叶医生选择全程一直陪在家属身边。

感恩大爱,谈话顺利结束,全体亲属对捐献表示理解并同意捐献。

叶医生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OPO的老师与直系家属的初次谈话

叶医生与周志刚老师与20多名捐献者家属的集体谈话

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家属签署器官捐献同意书

全体工作人员向捐献者致敬默哀

爱心护航:器官转运

“我的愿望:把捐献的大爱精神带到育我的地方”

叶医生的这份信念,
让活着的人得到了安慰,
让逝者安息,让失去至亲的悲伤得到了释怀。

大理,有天上人间的不老传说,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。
被世人传颂的梦天堂,这里承载了无数人的“诗歌”和“远方”。

时光终将抹去幻想,
然而它带不走的是这样的一份情怀:

器官捐献,
让家属的这份大爱,
永远留在了
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。

以此致敬留在我们心底的
那份“信念和理想”。

传道授业,
致力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专业化发展